您現在的位置:主頁 > 熱點資訊 > 行業新聞 > 詳細信息
空港產業園聯動建設 共建生態體系
作者:admin 來源:民航資源網 發布時間:2017-06-29

“未來真正意義上的樞紐之爭,不僅是機場的競爭,不僅是基地航空公司的競爭,其實是平臺的競爭和生態體系的競爭”。


  埃森哲全球副總裁、大中華區副主席吳琪先生在首屆中國臨空經濟“一帶一路”發展論壇上表示,一個城市想通過臨空發展,不是僅僅依靠機場和航空公司就能實現的,需要的是構建平臺,建立生態體系,實現貨流、信息流、資金流,為客戶帶來更多的便利和低成本以及更大的創造性,未來的競爭趨勢是平臺和生態體系的競爭。


  本屆中國臨空經濟“一帶一路”發展論壇是由海航集團主辦、海航臨港與《民用機場》雜志承辦,并以“生態絲路、魅力空港”作為論壇主題。通過分享國內外臨空經濟的最新趨勢和研究成果,為“一帶一路”沿線空港城市臨空經濟生態與多元化發展提供借鑒。


  隨著“一帶一路”的推進,國家加速布局臨空經濟示范區,目前已經批復的臨空經濟示范園有鄭州、北京、青島、重慶、廣州、上海、成都、杭州、長沙、貴陽十個。依托航空運輸產生的臨空經濟已成為世界新一輪經濟增長極。但是臨空經濟的發展卻不能單單依托航空運輸產業。


  機場成為產業園資源集聚洼地


  國家發改委基礎產業司趙宇飛表示,臨空經濟的發展應該以機場為核心,統籌協調好機場和臨空經濟區的關系,應該做好機場規劃和臨空經濟規劃的銜接。廣東機場集團戰略發展部部長林佩群也表示,樞紐機場是空港經濟的基礎保障。隨著改革開放,經濟發展方式參與到全球生態要素的組織和分配中,航空作為最便利的交通方式,其重要位置日益凸顯。以機場樞紐為核心,以提供航空出行為平臺,機場成為全球最優生產要素的洼地。以白云機場發展模式為例,通過將機場建設、航空物流、臨空地產、空港能源、航空維修、公務機通航、空港酒店七大板塊集聚,大力建立白云機場航空經濟產業園。


  臨空經濟集成開發商實現資源整合


  空港產業園的發展離不開機場的發展,更需要一批龍頭企業活力的注入,更多社會資本的參與。在2029年前后,或者更早,中國將新增旅客8.71億人次,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航空市場。國際民航組織亞太地區分辦事處肖靖先生表示,“中國的城市日新月異,需要有一批萬科、萬達等品牌的龍頭企業類似,中國臨空經濟的發展,同樣也需要一批大型專業從事臨空經濟開發的龍頭企業。”其稱之為臨空經濟集成開發商。這些企業具有航空運輸、航空物流、臨空經濟產業園區城市運營等專業能力和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,通過地方政府、社會資本良好的結合,更好促進臨空資源的聚集和有序發展。


  城市特色打造空港產業園生態亮點


  吳琪指出,“借助航空拉動經濟發展的時候,需要有一個相對的認識,如果城市經濟未來沒有足夠大的活力,建再大的機場也不可能完全借助航空真正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,還是需要在腹地上有相應的合適的前瞻性的產業結構,才有可能支撐城市發展跟航空之間的互相促進和互相發展。”城市自身發展和空港產業園建設互為推力。


  以建設富含海南文化特色的氣候適應性臨空生態城研究為例,華建集團華東建筑設計研究總院執行總監張伯侖指出,未來的臨空生態城最重要的是文化,美蘭臨空生態城建設必須將氣候變化適應性概念融入其中,保護海南文化的同時,更多引用碳交易、碳金融、碳文化等,而不僅僅是低碳概念。德國ISA意廈國際設計集團中國區總規劃師張亞津女士也以北京、西咸、合肥為例,通過與國外空港城建設對比,指出利用區位的優勢和城市發展特點,空港城開發模式也應各具特色。


  在會上,還成立了中國臨港產業園區發展聯盟,該聯盟是我國的第一個臨港產業園區運營商聯盟,旨在通過建立全國性的產業園區溝通平臺,協助各園區的產業要素匯集。